智能机器人科技行动

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启动“智能机器人科技行动”。该行动将围绕我国农业机械化中丘陵农田机械、设施农业机械、农产品加工装备、畜牧业智能机械缺失等核心问题,集中攻关。

机械化水平提高,但仍存在“三多三少”

智能机器人科技行动

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之一。过去几十年来,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,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我国小麦、玉米、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%、90%和85%。 %,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%。

同时,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存在不平衡,南方丘陵山区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仅为51%,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不高。棉花、油料、糖果、菜茶等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业、渔业、农产品初加工、设施农业等领域产量较低。

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指出,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“三多三少”的特点,小马力、中低马力较多-末端机械,大马力、高品质的工具很少;粗放型单一农机作业多,高效复合农机作业少;小型自用农机户较多,大型专业农机服务组织较少。

同时,吴孔明还表示,农机装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“无机可用”、“无好机用”、“有机难用”等问题。从“有没有”来看,丘陵山区、设施农业生产、农产品加工设备、畜禽养殖智能装备缺乏;就“好与不好”而言,水稻种植、花生收获、油菜籽、马铃薯播种等关键环节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需求依然迫切。在“优与不优”方面,突出表现在装备智能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较低。

攻克技术难关,强化科技储粮

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了解,近年来,中国农科院先后开展了“任务清单制”、“强种科技行动”、“良田科技行动”、“粮田科技行动”等科技攻关行动。加大科技行动”,再次聚焦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,推动农业科技进步,强化科技储粮措施。

吴孔明表示,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致力于解决“三农”发展的公益性、基础性、全局性、战略性、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。特别是2017年以来,医院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步伐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生物安全、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“智机科技行动”是中国农科院为加快我国农机装备科技创新、促进关键核心零部件有效供给、解决“卡脖子”而采取的重要举措问题。吴孔明介绍,未来,中国农业科学院将聚集全院农业机械装备领域10个研究所的20余支科研团队,目标是补齐农业机械短板。装备、攻坚、强智,围绕高效智能绿色农机科技研究、农机科技企业协同创新、农机创新平台完善等重点研究任务,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30年,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。

聚焦颈部问题,攻克科技瓶颈

“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陈巧敏介绍,“农机1.0时代主要解决用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的问题,2.0时代主要解决综合性问题”。机械化、3.0时代主要解决信息化问题,4.0时代是自动化、智能化时代。”目前,全国农作物种植、收获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1%,总体呈现农机1.0向4.0并行发展的趋势。”

此次启动的“智能机器人科技行动”有六大战略任务。陈巧敏介绍,六大任务包括“实施农机全过程机械化装备、丘陵山地适用装备、现代设施农业装备、农业装备智能化、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、适宜机械化农艺技术集成”和其他方面。为此,中国农科院将采取“攻坚”、“补短板”、“强智”等具体行动,攻克高效智能绿色农机科技、协同创新等关键问题。农机科技企业行动、农机创新平台完善行动。

“智能机器人技术倡议”也在不同时间点设定了目标。陈巧敏介绍,到2023年,农业机械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粮食装备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快,解决重大现金薄弱环节“无机利用”问题农作物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。到2025年,农业机械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实现“从现有到成套”,机械化技术薄弱领域和环节基本解决,机械化与信息智能化进一步融合,产品质量可靠性和适应性显着提高。到2030年,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“从满到优”,装备可靠性和作业质量大幅提高,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
发布时间:2023年3月13日